希望各位看官老爷们能在右上角点击“关注”,这样您不仅能第一时间了解最有趣的历史故事,还能方便进行讨论和分享,感谢您对我们历史内容的支持与关注!
1954年6月22日,毛主席找到了陈毅,邀请他来中央工作。在经过多次与毛主席的深入交谈后,陈毅决定答应这一请求,并且组织上随即任命他为国务院常务副总理。这一职位使得陈毅有机会在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,肩负起更多的责任。
到达新的岗位后,陈毅迅速投入了工作。作为周总理的重要助手,陈毅不仅负责处理外交事务,还兼管科学、政法和文化等多个领域,协助周总理处理日常事务。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,陈毅和周总理的配合变得更加默契,两人齐心协力,确保国务院的各项工作井然有序。周总理因身兼多职,工作负担非常沉重,毛主席对此心知肚明,决定通过调整让陈毅出任外交部长一职,以减轻周总理的压力。毛主席征询了周总理的意见后,得到了认可,周总理认为陈毅非常适合这一角色,并对他的能力给予高度评价。
展开剩余74%周总理曾这样评价陈毅的外交能力:“陈毅同志无论在外交工作中的得力表现,还是他思想的开阔、眼光的锐利,都显得独具一格。他的言辞切中要害,工作上的表现也充满了创新与突破。”陈毅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鲜明的个人风格,成功地在外交领域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魅力。
1958年2月11日,新华社正式公布陈毅兼任外交部长的消息后,陈毅的外交风格逐渐显现出来:豪情万丈,气吞万里!在1959年9月底,赫鲁晓夫来华访问,并对中国的内政指手画脚。作为外交部长的陈毅与赫鲁晓夫展开了激烈的辩论,表现出他坚决捍卫中国利益的决心。在9月30日的国庆宴会上,赫鲁晓夫发言时毫不客气地批评中国,陈毅毫不示弱,立刻反驳,强调两国应平等相待,不应干涉他国内政。当赫鲁晓夫以“我是党内第一书记,你只是政治局委员”来压制陈毅时,陈毅冷静地回应道:“我们两个党谈问题,不是你压我,我也不能听从。”陈毅的这一回应,令赫鲁晓夫愤怒不已,返回苏联后,他做出了撤回苏联专家、撕毁合作协议等一系列过激反应,但中国方面依然坚守独立自主的立场。
面对赫鲁晓夫的咄咄逼人,陈毅始终坚持中国的主权和独立,毫不妥协。他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奉献了大量心血,甚至为减少国家开支,主动要求减薪。同时,外交部的办公条件也较为紧张,有人提议修建一座新的外交大楼,陈毅听后拒绝了提议,他笑着说道:“等我死了再盖吧……”这句话不仅展现了他简朴的生活态度,也体现了他对国家经济困难时的理性认识。
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,并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,陈毅四处奔波,访问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,结下了许多深厚的国际友谊。1960年8月,陈毅独自访问了阿富汗,在这次外交访问中,他凭借真诚爽朗的个性,赢得了阿富汗各界领导人的尊敬和信任,签订了中阿友好与互不侵犯条约。
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,毛主席和周总理越来越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,特别是与邻国和日本的睦邻友好关系。陈毅凭借他高超的外交艺术,不仅有效推动了中日关系向友好方向发展,还通过“围棋外交”的方式,促进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。这一外交创举无疑加强了两国的文化联系,为中日睦邻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1963年底至1964年3月,陈毅陪同周总理进行了为期72天的亚非欧14国访问,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创举。在这次访问中,周总理和陈毅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,这次外交活动不仅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友谊,也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。陈毅在回忆这次外交活动时曾表示,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坚持支持小国、反对大国以小国为棋子进行交易,这一立场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。
陈毅的外交风格虽然强硬,但在细节上同样极具人情味。20世纪60年代,在接待外宾时,陈毅曾亲自带领外宾参观寺庙。在其中一个小插曲中,一位年轻的记者急于抢镜头,不小心爬上了祭坛的供桌。陈毅见状立刻上前阻止,并温和地批评这位记者:“年轻人,你脑袋开窍没有?这是神圣的祭坛,你怎么能随便爬上去?”记者刚开始还准备反驳,看到是陈毅后立刻愣住。陈毅在外宾专心听讲解员时悄悄将记者拉到一旁,语气温和地指出他的失误,并鼓励他下次注意细节,不要急躁。这一细腻的处理方式,不仅避免了外交上的尴尬,也让记者深感敬佩。
虽然这只是一次小小的外交插曲,却展现了陈毅元帅为人细致入微的一面。他不仅在大国外交中展现出了坚决与果断,同时在处理细节时,也展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。
我们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,希望您关注我们的“百年人物志”,一同走进历史的深处,了解更多有趣的故事!
发布于:天津市凯狮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